成果饗宴

出版品

書籍推介《「數位人文學」白皮書》

VOL.01 | 2018.09

文/傅揚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特約研究學者

最近幾年,歷史以至人文學者間經常戲言,要申請計畫、獲得補助,「數位」(digital)可能是個關鍵詞(另一個關鍵詞大概是「全球」)。只要加上「數位」云云,頓時好像走在學界前沿,易受青睞。這雖然是個玩笑話,卻也說明「數位」趨勢的力量。同樣的,「數位人文學」(Digital Humanities)或「數位人文」也是熱門話題,對人文學者的研究、教學和推廣工作,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但究竟什麼是「數位人文學」?我們應如何進入這個世界?它可以帶來什麼貢獻?它的侷限為何?林富士教授主編的《「數位人文學」白皮書》,是欲回答和進一步討論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成果。

《「數位人文學」白皮書》共九編,可大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由林富士執筆,概論數位人文學的內涵與發展,並特別強調臺灣數位人文學的演化。第二部分提供30本相關著作的短篇引介,主題廣涉歷史、地理、文學、博物館學等。第三部分蒐羅大量數位人文學機構、刊物、院系的資訊。第四部分為數位人文學發展的簡要大事年表。

學界和坊間當然已有許多介紹數位人文學,或運用數位工具進行研究的著作。但其中極大量的著作,是英文或其他外文作品;中文著述則多為論文集,雖有中心旨趣,結構不免鬆散。相較於學界的這些努力,《「數位人文學」白皮書》循序漸進,從何為數位人文學出發,參考歐美成果之餘,亦特別突出臺灣的角色,並提供許多參考資源。因此,在入門、教學和進修上,本書可謂極佳的數位人文學讀本,可以從中建立基本的認識框架,尤其適合臺灣讀者,和對華語世界發展經驗感興趣的人。

林富士教授寫道,各地「隨順人文學科的既有傳統,以在地的資料探索當地自身的問題」,應是數位人文學演進的常軌(頁13)。對此,概論也利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紹數位人文學在臺灣的發展與展望。最重要的奠基工程,是1980年代起的「全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系統計畫」和「史籍自動化計畫」。2002年開始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由人文學者主導,整合過去若干重要的典藏計畫,欲建立「國家數位典藏」,徵得許多公、私立機構投入參與。林富士強調,這個計畫的整合性和全國性,「在當時可以說是獨步全球」(頁25)。國科會(今科技部)從2013年開始,徵求「數位人文主題研究計畫」,則是另一個里程碑。

前面提過,不同地區的數位人文學,和在地的人文學傳統關係密切。作為奠基工程的「史籍自動化計畫」,其實反映文史學者在臺灣數位人文學發展中的重要角色,而文史研究也不斷與此發展對話。關於這點,本書並未細論。但主編林富士教授便是歷史學者,深諳箇中潛力與挑戰,並在〈未來歷史學〉一文(《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十八卷第三期)中,進一步思考歷史學和數位人文學的關係,可與本書相互參照。

相較於概論,《「數位人文學」白皮書》其餘部分的工具性質尤其強烈。這些部分提供頗大量的資訊,但仍難免掛一漏萬。舉例來說,數位人文學相關出版品已汗牛充棟,著作導讀介紹的書,勢必是高度選擇性的。領域日新月異,新作品也層出不窮,如與前著相隔12年,蘇珊‧史萊布曼(Susan Schreibman)等人編的《數位人文學新指南》(A New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 2016),便未能及時收入本書。介紹國際機構和課程時,沒有包含重要的愛爾蘭國立梅努斯大學(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Maynooth)。年表部分也有極大的擴充空間。但雖不完美,這些內容在臺灣數位人文教學與研究起步的這個階段,依然非常實用,可以作為進一步探索的基礎。

通讀全書,可以發現許多值得深入思考的議題,茲舉數例。首先,本書對傳統人文學在數位時代的走向,諸如閱讀、經典、大學的社會責任、知識份子角色等傳統人文學的核心概念、關懷或實踐,著墨得不多。其次,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和資源磁吸效應等問題,是發展數位人文學時必然遭遇的困難。本書雖簡短涉及此問題,但並未細論。若以培育教學或研究人才來說,這個現實面的困難似不可不論。第三,全書由不同人執筆,若干地方的術語翻譯有出入,如humanities computing一詞,便有「人文計算學」和「人文電算」的不同譯名。在尊重執筆人選擇的同時,這也反映臺灣(甚至華文世界)亟需建立一套較標準的譯名對照。這項工作的目標,不是排除不同翻譯的可能性,而是可以在有相對共識的基礎上,直接進入更實質的學術對話。

另外,本書多多少少是中研院角度的數位人文學讀本,未來如能包羅臺灣其他重要學者和機構的見解,如臺灣大學的項潔教授(已編纂大量相關刊物)、清華大學的祝平次教授(參考「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網站上發表的〈數位工具與文史研究〉)、政治大學「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的研究學者,和無數博物館、資料庫以至數位策展的經驗,我們對臺灣數位人文學的過去和未來前景,可望有更全面清晰的理解。

要言之,《「數位人文學」白皮書》是極佳的入門讀本,為這個領域提供較全面的定義,幫助讀者認識可利用的資源,以推動人文研究和文化事業。本書未能涵蓋的部分,則說明數位人文學仍不斷蓬勃發展,單一(甚至系列)作品不可能窮盡全貌,其中也有許多必須進一步思考和討論的面向。本書下一階段的貢獻,也許是改造為網路的電子互動文本,在原書基礎上,建置平臺讓人提供資訊、疑難和交流,隨時擴充內容。如此一來,它就不僅提供數位人文學的知識內容,本身還將成為一種數位人文的實踐。

《「數位人文學」白皮書》
主編:林富士
撰文:林富士、傅揚、王秀儀、林盈君
出版單位: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出版日期:2017.12

數位人文學」是數位時代的新生兒,本書著眼於國際趨勢,檢視其脈動、定位與內涵,並回顧與展望臺灣在這股浪潮中的作為。收錄30份著作導讀,介紹國際代表性刊物、機構、網站等資源。前瞻性、反思性和工具性兼具,是目前中文世界最富綜合色彩且扣合臺灣經驗的「數位人文學」讀本。

企劃/林郁靜
圖片後製/葉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