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活動
周遊兩都的「漫筆虛實 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
VOL.01 | 2018.09文/許淳涵
學文學的學生,譯有《漫遊女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及《私運書的人:敘利亞戰地秘密圖書館紀事》。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周遊」的意象對眾多中文使用者而言,指向「孔子周遊列國」的古老語境,但在當代,「周遊」是某些文化產品或文化產業工作者賣座「成功」的標籤——某某某的世界巡迴伴隨預購門票秒殺——也是展演活動跨越原生文化地區或典藏地的步伐,更是「文化」一詞進入跟告別20世紀後,持續受到觀察跟探討的現象。展覽像明星或一代大師「周遊」,文化與價值也在環環相扣的世界體系裡翻譯與「周遊」。
從2017年至今,「漫筆虛實 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雖然年輕,卻是一個有趣的區域性案例,三次舉辦於臺北與曼谷兩處,儼然是一趟周遊。雖然焦點藏品或體驗並非權威博物館的正典重現,卻表現數位科技的文化實踐與次文化活力,目前作為區域性活動,但也有可能踏出跨國或跨洲的下一步。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旗下的CCC(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編輯部在2017年夏天,於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辦了「漫筆虛實 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汲取《CCC創作集》的精華,包括臺灣漫畫《北城百畫帖》、《異人茶跡》及《龍泉俠大戰迷霧人》,搭配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策畫漫畫場景互動展區,讓觀眾與漫畫迷踏入漫畫畫格中的圖像世界,彷彿身歷其境。此外,觀眾也能在「漫筆虛實」展瀏覽「覔臺北」系列製作,該展區以「古蹟擬人化」的想像敘事結合3D浮空投影,再現曾經存在於臺北城的歷史建築,包括西門、東本願寺、淡水戲館、臺北鐵道旅館及第三代臺北車站。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創作集》起源於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自2009年創刊以來,即以典藏資源與研究成果為基礎,囊括臺灣文史、物質文化、當代社會脈動及生態等題材,廣邀臺灣漫畫家繪製原創故事。其中,漫畫的史實元素與架空歷史(alternate history)的敘事設計互相搭配,讓讀者追蹤情節動向的同時,也將注意力投射在某一段時空的環境條件上,進而關注各面向歷史研究集結而成的果實。
《北城百畫帖》是發生在昭和臺北的奇幻故事;《異人茶跡》描述蘇格蘭商人約翰.陶德(John Dodd)與買辦李春生如何讓福爾摩莎茶從大稻埕的商埠廣銷世界;《龍泉俠大戰迷霧人》則以武俠冒險體裁,呈現布袋戲偶製作與創作的傳統技藝。「漫筆虛實」特展的體驗空間發想自漫畫場景,布袋戲展區亦取得霹靂集團的合作,讓漫畫的平面世界透過數位科技與新編傳統技藝被重新詮釋。
第二次:定義PLUS
2018年2月是臺北的書展月,「漫筆虛實」特展沒有缺席。「漫筆虛實PLUS 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於臺北國際書展舉辦。2017年的舊帖添入新藥——以《CCC創作集》另一則連載漫畫《蘭人異聞錄》為本,推出了AR桌遊體驗區,並與蓋亞文化合作舉辦相關漫畫作者、編輯、展覽工作者與文創業者的對談講座與聯合簽書會,讓聽眾深度認識原創內容從紙上進入展間與虛擬空間的過程,同時在書展期間不錯過與作者見面的必備儀式:簽名。
《蘭人異聞錄》以1626年「濱田彌兵衛事件」為藍本,描寫荷蘭東印度公司轄下大員與日本之間的貿易衝突。事件始末涉及荷蘭商人、日本官員、新港社原住民、海盜等集團勢力,競逐關係的結構讓航海冒險敘事與策略遊戲呼之欲出。「漫筆虛實PLUS」特展抓住了這項可能,製作歷史漫畫的桌遊,測試各種途徑的改編可以有多少延展性。
《北城百畫帖》作者AKRU與改編電影導演張永昌、監製林昶龍暢談再現1930年代臺北的創作歷程。《龍泉俠大戰迷霧人》作者漢寶包與偶動漫娛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霹靂集團)總經理黃文姬探討了布袋戲的創作。《異人茶跡》作者張季雅則與《CCC創作集》特約編輯Miyako談論歷史人物的真實與虛構。《五味八珍的歲月》電視劇編劇張可欣與同名漫畫改編作者左萱則分享了創作改編中的多元族群與語言現象。
這些,都讓同名展覽展題冠上的PLUS當之無愧。
同年隔月,「漫筆虛實」特展飛往泰國,加入第十六屆曼谷國際書展臺灣館的展出。期間,兩代展覽內容幾乎全員到齊,附加「虛擬天燈」互動投影。「虛擬天燈」運用HTC VIVE動作感應裝置與互動投影,讓玩家能在虛擬天燈上留字,並在臺灣平溪、廟埕及玉山等地的景觀投影中施放天燈,傳達臺灣環岳而生/升的文化意象。
第三次:出境
書展是各國大城年年不遺餘力置辦的文化盛會,讓曼谷成為接續臺北的目的地不難理解,也讓人不禁好奇「漫筆虛實」特展的下一站會在何處。然而,策展內容、場合與目的地的選定,除了經費人力的囿限,也充滿了文化與政治的議題。《蘭人異聞錄》的AR桌遊固然引人注目,在國際書展亮出饒富實驗性的遊戲設計之後,若杳無下文,不免會讓人有曇花一現之嘆。代表數位科技臻至當代的技術水平,HTC VIVE動作感應裝置與擴增實境皆是諸多博物館與文化中心積極應用的工具,可說為今天的多媒體展演帶來了一股「掏金熱」:布拉格可見重現卡夫卡小說的空間體驗裝置,倫敦的泰特美術館亦製作過探索畫家莫迪里亞尼巴黎畫室的互動裝置。
由此可見,《CCC創作集》文化與政治的問題,並非全然「做什麼」的問題,而是「為何做」的問題。「做什麼」其實並非難事,作為吸睛的特效,器物往往只是一時興頭,不難想像可預見的未來將有更勝一籌的科技表現形式。「為何做」才是問題的癥結。《北城百畫帖》、《異人茶跡》、《龍泉俠大戰迷霧人》、《蘭人異聞錄》等作品無不從臺灣17世紀以降所扮演的區域角色出發——從航海貿易時代的搖錢樹、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寓邊境、19世紀茶業重鎮之一,到現代性透過殖民又一處降凡(avatar)的城市現象。這些作品以漫畫的形式跨出傳統歷史文本閱讀的範疇,讓這些不全然遙遠的歷史源流與今天的讀者對話。
「漫筆虛實」特展第一站臺灣博物館位置鄰近日治時期臺北城市規劃的市中心,除了讓觀眾方便參觀裡外的建築景點,「覔臺北」以擬人建築動漫角色召喚消失的古蹟,是在地文化記憶的新敘事,卻也操作著某種懷舊情緒,以極度風格化的日式動漫美學召喚臺灣文化血緣的源頭之一。第二站臺北國際書展以《蘭人異聞錄》的AR桌遊讓人印象深刻,但這個遊戲散發的魅力,有多少其實借力使力複製著經典戰略遊戲如《世紀帝國》系列與帝國敘事,又有多少部分嘗試與原作形成和諧的呼應?
「漫筆虛實」特展第三站前進曼谷。讓人好奇的是,如此的「國際」走向是否透漏了《CCC創作集》未來的文化布局?漫畫(manga)雖源自東亞,諸多題材與文化表現也特屬東亞,在消費與接收(reception)上卻不侷限於東亞或東南亞,在美洲與歐洲都有興致勃勃的廣大讀者群。由於現代文化親緣關係接近,日本一直是《CCC創作集》穩定輸出翻譯與進行交流的市場與對話者;就地緣上,泰國絕對是個值得先馳得點和持續拓展的據點。但臺灣文創對其區域角色的經營,如何跟臺灣對世界性的能見度(visibility)的焦慮達到平衡?
如果「漫筆虛實」特展透漏或表述了《CCC創作集》的文化布局策略,驅動策略與展覽「周遊」路線的作用者就是翻譯。翻譯使《CCC創作集》的經典漫畫對泰國讀者「可讀」(legible),也讓臺灣館「臺灣」。讓臺灣館「臺灣」的方式除了命名,還包括展場每寸的空間雕塑與形象塑造。製作虛擬天燈本身的選擇,也是傳達「臺灣性」的手段之一,因為以體驗虛擬天燈作為可以代表臺灣的文化體驗,是一種跨符號的翻譯。也就是說,在得知《CCC創作集》與「漫筆虛實」特展跨國企圖的成效前,已知兩者透過翻譯傳達了什麼樣的自我認識與期待。
一方面來說,「漫筆虛實」特展的跨國旅程涉及自然語言與跨符號的翻譯以及次文化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來說,翻譯的實踐、次文化操作與身分建構則是分析《CCC創作集》亮眼成績的三種視角,各自具有其重要性。繼臺北與曼谷之後,或許也能作為擘劃版圖、訂立長期發展目標的和物色下一站目的地的參考標的。推陳出新,對富含開創性的「漫筆虛實」特展而言,已非達標的及格線——以原創漫畫與周邊產品詮釋與推廣臺灣文創的區域與世界角色,堪稱「漫筆虛實」系列特展的「遠見與承擔」。
漫筆虛實 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
指導單位:中央研究院、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蓋亞文化有限公司、國立臺灣博物館(2017.08)
協辦單位: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偶動漫娛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霹靂集團)、財團法人臺北書展基金會(2018.02)
展期一:2017.08.15-09.17,國立臺灣博物館
展期二:2018.02.06-02.11,臺北國際書展
展期三:2018.03.29-04.08,曼谷國際書展
攝影/侯名晏
本著作由數位文化誌製作,以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國際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