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饗宴

出版品

鈴蘭燈、柳川、小京都

VOL.01 | 2018.09

文/謝金魚

歷史作家、「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共同創辦人。致力於歷史普及的穿越者,一流的吐槽家、二流的美食家、三流的小說家跟不入流的史學家。

從5歲搬到臺中之後,我就一直住在一中街一帶,在我小時候,古蹟保存的概念並不盛行,只知道臺中的老市區有不少看來破破舊舊的老房子,但它們的來歷如何、原主是誰、有過什麼樣的故事,我並不清楚。不太記得是什麼時候,市政府整修臺灣大道上的路燈,裝上了一種鈴蘭一般的燈,真漂亮啊,我一直認為那是新的設計。

大概在2000年前後,市區開始往西區移動,臺灣大道(以前叫中港路)上蓋起了現代化的大樓,牽著狗在草悟道(以前叫經國大道)上散步、坐在精明一街喝珍奶、喝咖啡的悠閒現代生活成了當時的流行,接著,一間比一間氣派寬敞、極具土豪感的餐廳出現在新的市區。如果你是在2000年左右來到臺中,從臺中車站出站之後,沿著臺灣大道一路往前,你會發現臺中似乎被切成新與舊的兩個極端,而生活在其中的人,隱約知道老市區曾有過繁華的過去,但究竟那是什麼景象,我們卻無法想像。

直到近年來,隨著網路發展,許多過去的資料被重新挖掘出來,加上許多組織的努力,臺中市的歷史終於可以被勾勒出來。我卻是直到四、五年前,才第一次知道我住了20多年的城市曾被賦予「小京都」的美名,距離我家不過幾分鐘距離的臺中忠烈祠原是臺中神社,而臺灣大道上的那些鈴蘭燈並非新創、而是復古,它們曾經在1940年代風行全臺,當然,也見證了臺中市區的興衰。

但是,當我在跟外地的朋友們說這些故事時,他們總是難以想像,要怎樣才能讓更多人知道、而且方便說明呢?《臺中歷史地圖散步》的出現,可說是居家教育外出旅行的最佳夥伴了。

放大、重製過的老地圖分別對應著不同的主題,在主題說明之外,也有古今地圖的對照,在翻閱或到現場的時候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位置。最有趣的地方是搭配「臺中歷史地圖」APP使用,還可以看到其他不在書中的地方曾經是什麼場所。我自己一拿到書、剛裝上APP後,馬上先看我家在老地圖上是否曾經是墓仔埔(直覺反應),結果很失望地發現只是一般的農地。

我順著書上的地圖從現在的忠烈祠往前走,接著會經過從前的水源地,因為地勢最高,所以水塔跟放送局(廣播電台),這些都隱藏在我家繳水費繳了幾十年的臺水公司後面。再往前走就是臺中一中,還有1945年之後被徵收作為市長官邸使用的宮原氏別墅,說宮原氏別墅可能沒有人知道是誰的房子,但現在賣冰淇淋賣到成為文青朝聖地的宮原眼科,就是這位屋主的醫院,數十年前,那位宮原醫師從眼科下班之後是坐什麼車回家的?他所看見的風景肯定跟今日大不相同,他如果看到現在的臺中市,會說些什麼呢?

《臺中歷史地圖散步》並不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作品、也不是臺中百年史之類的大歷史,它勾勒的是非常生活的情境,算是腦內的VR視角,透過這些資訊,我們可以想像出過去的樣子,也可以刺激我們在面對古蹟時可以有更多貼近原樣的創新。

可能有人會覺得,反正城市就是越新、越便利、越國際化越好,這些過去的景觀與今日的城市早已格格不入,沒有必要拘泥於此。但我認為,臺中的城市發展恰恰好兼具了這兩者,在舊市區有日本時代的規劃,在新市區有現代都市的風格,一條臺灣大道像扁擔一樣挑著兩種不同的美學,共生而不相斥,新與舊之間需要更多的對話來融合彼此之間的差異。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理當了解這個城市原有的風貌,並順應發展來做出長遠的規劃。

帶著《臺中歷史地圖散步》一起去逛逛臺中吧,如果你是臺中人,你會發現許多樂趣就藏在你日常經過的地方,如果你不是臺中人,那麼你的朋友一定會驚訝、你怎麼可以說出這麼多有趣的故事!

《臺中歷史散步地圖》
製作出版: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出版日期:2018.01

第一本搭配行動APP的臺中導覽書,精選11幀古地圖,近200張臺中珍貴老照片,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與Google街景地圖整合比對,按圖索驥即可依今尋古。特邀專家針對17個主題撰寫專文,從日治時期到戰後,涵蓋百年臺中都市建設、人文發展、文化生活等多重面向,翔實呈現歷史切片!

企劃、圖片後製/葉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