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網站
提供博物館數位服務的大福音者——開放博物館
VOL.02 | 2019.11文/城菁汝
現任國家圖書館編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博士。專長為博物館學、數位典藏暨策展、文化政策。
臺灣從 2000 年前後開始以國家力量推動數位典藏計畫,累積了大量數位化物件,包含拍照或掃描的「數位檔案」,以及描述物件的「後設資料」(metadata)。數位化物件資料如何開放並提供多元應用,成為受到關注的議題。
觀察世界各國 GLAM(美術館 Gallery、圖書館 Library、檔案館 Archive、博物館 Museum)典藏單位開放數位藏品的原因及作法,如丹麥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Denmark)館長 Mikkel Bogh 曾表達,數位化真正的目標在於:再利用、重複使用(詳見〈丹麥國家藝術館經驗談:逐步開放、鼓勵應用〉)。又譬如,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透過開放藏品圖像,讓使用者更容易使用數位藏品內容。順應世界各大 GLAM 館藏的開放資料潮流,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推出「開放博物館」,提供臺灣數位藏品之自由近用與群眾參與的數位服務。
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林富士先生指出,「開放博物館」核心理念為「打開」(open),涵義有二:其一是「打開」GLAM 機構之間的隔閡,讓所有藏品都能在「開放博物館」中自由流通,彼此豐富;其二是「打開」藏品的使用權利,包含典藏(決定文物的價值)、詮釋(解讀文物的意涵)及創作(運用文物進行創作),開放給所有的人,促進文化資產的「民主化」及「數位平權」。
在前述之願景下,「開放博物館」陸續開發各種有利於藏品運用的工具及群眾參與機制。現階段提供「藏品」及「展覽」兩大數位服務,對缺乏「藏品系統」及「展覽線上模組」的典藏單位或藏家都是個大福音。
在數位時代中,任何珍貴的藏品,若無法線上瀏覽查詢,能發揮的影響力都有所侷限。透過「開放博物館」以開放授權為前提的藏品收錄,典藏單位對內可以經由後台管理數位物件,對外則可提供群眾瀏覽及查詢「藏品」。例如,於「開放博物館—藏品」點選左方「典藏者—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可瀏覽及查詢 5,181 張 20 年前的臺灣選舉照片。
不論典藏機構名稱為何(有些不以 GLAM 為名,而為基金會或其他名稱),許多仍以典藏、展示、教育為宗旨。臺灣典藏機構有大有小,部分中小型機構儘管已將藏品數位化,仍以 Excel 表或檔案夾方式整理藏品,缺乏內部管理及外部呈現的「系統」。較大型的典藏單位有經費及人力開發藏品系統,惟多數採取委外開發,每年仍需編列系統維護費,也需配合科技更新編列費用,避免成為進入「安寧病房」的過時系統(可看但無法更新)。此外,有些典藏單位會選擇使用商業公司開發的免費平台與網路服務,達到類似「系統」功能,但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無法預測商業公司何時會改變或停止服務。對此,「開放博物館」由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自行開發,擁有系統維護能力及更新的主導性,系統的穩定性及持續性(壽命)較高。
除了提供「藏品系統」,「開放博物館」進一步提供「展覽線上模組」服務。展覽線上模組透過不同的設計版型,讓典藏單位/藏家可自行搭配,策劃展覽。這對需經常外包「展覽網站」製作的博物館及文化單位,或有線上策展需求的民間基金會及藏家幫助很大。已使用此服務的單位有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有構厲害|植物學家的人類學之旅」展覽)、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臺語片時代」展覽)等。
除了不同版型(直式及橫式)與功能(時間軸、地圖等)的展覽線上模組可供選擇,「開放博物館」還具備三個特色:
1、藏品數位圖像採用「國際圖像互通架構」(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IIIF)格式,提供優良品質的圖像,除了可放大縮小及標記圖像,還可不限載具直接線上瀏覽大圖。
2、「開放博物館」架構設計有別於傳統資料庫,藏品被搜尋引擎查詢到的機會較高。平台開放至今,已有不少民眾因檢索到藏品而主動聯繫,進而發現藏品背後動人的故事。
3、「開放博物館」展覽線上模組將「藏品」與「展覽」線上聯結起來。例如,瀏覽「歲月的容顏:屏東縣老照片專輯」展覽時,對一張小朋友跳繩的名為「童年」照片有興趣,點選名稱「童年」,即可連結至「藏品」閱覽詳細資料。這是因為參與單位匯入「藏品」資訊後,使用「展覽線上模組」直接點選「藏品」,線上選擇模組編排內容組成展覽「單元」,再進一步構成「展覽」。民眾瀏覽線上展覽時,便可以在同一頁面直接點選,從「展覽」連結到「藏品」。
「開放博物館」在「打開」的理念下,以「開放」為名,而「開放」的重要基礎為數位藏品的公眾授權。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藉由提供「開放博物館」的數位服務,「交換」平台上藏品的開放授權。目前「開放博物館」有高達 96 % 的藏品採「創用 CC 授權」,允許著作權人在一定範圍內選擇釋出的權利,並保留部分權利。使用者可以透過創用 CC 授權的標示,清楚知曉利用藏品的規定。
例如國寶文物「牛方鼎」、音樂「小放牛」都標示「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皆釋出藏品數位檔重製、散布、傳輸及修改的權利,但保留商業使用權利。使用者可在「開放博物館」利用上述兩個跨單位的藏品,以及線上展覽模組,策劃一檔關於牛意象轉變的展覽。此外,亦可在非商用的情況下,將國寶的圖像用於教育、學術研究,亦或是個人保存欣賞等。
總結來說,開放博物館的「打開」理念及「開放」作法,建立數位藏品合理向大眾釋出的機制,帶來的福音有:推廣「開放授權」,解決使用外部單位的藏品時,「藏品授權」的辛苦作業。其次,提供「藏品系統」及「展覽線上模組」,幫助典藏單位/藏家建立數位典藏及策劃線上展覽。最後,鼓勵「策展」及「分享」,透過共建、共創、共享,賦予大家(不論是單位或個人)參與「重新編排」和「重新改造」數位文化內涵的工程。
開放博物館
網址:http://openmuseum.tw
上線日期:2018.10
秉持共創共享的開放精神,免費提供博物館等典藏單位與民間藏家線上典藏空間。會員可運用平台上的策展模組與工具,結合自己與其他藏家精彩的藏品,於數位博物館創造全新的數位主題展。
企劃/藍萱、房翠瑩
本著作由數位文化誌製作,以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國際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