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饗宴

特展&活動

玩轉資料 譯出新貌——關於非典型專家的二三事

VOL.02 | 2019.11

文/林雅儀

聯合報教育事業部主任,賣報紙也寫文章,作品見於《好讀周報》。因好奇《CCC創作集》的運作祕辛,而參加第二屆「文化資產轉譯工作坊」及「非典型專家博覽會」。

2018 年 10 月 28 日一早,手中提著大包小包,沿著社團通道踏進了圓山花博爭艷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挑高的會場,倒抽一口氣,「原來是玩真的」。帶著興奮緊張的心情,循著地圖找到自己的桌椅,按著事前規畫把桌巾、招牌、說明文件、限量特典,以及那 30 本騎馬釘的冊子在桌上排開,第一次以創作者身分參加非典型專家博覽會同人誌活動,攤位「非典型打工度假 in 京都」開張了。

時間回到 9 月 22 日,為期 3 天的「文化資產轉譯工作坊」在臺灣大學體育館二樓階梯教室登場。第一天由賴國峰(《CCC創作集》編輯)、黃震南(《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作者)打頭陣,介紹數位資源與問題意識,史料的蒐集與應用。第二天邀來里見直紀(日本Comic Market 企劃・公關室室長)、何昱泓(臉書冷知識平台「每日一冷」創辦人),暢談日本資料性同人誌及素材收集與解讀。最後一天,上半場由余曜成(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副研究員)解說同人創作法律知識,下半場則由蘇微希(開拓動漫祭執行長)主持「非典型專家博覽會」參展小組主題提報與交流。

這次的工作坊從觀念上徹底顛覆一般人對於同人活動的既有印象——即使你不擅長畫圖或角色扮演,仍可在同人誌會場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里見直紀的投影片指出,日本 Comiket 94 中,「評論、情報」類的社團數多達 1,134 個,佔全體比例的 3.3 %。其中,個人體驗、飲食題材、社會研究、PC 領域、嗜好興趣、賽馬賭博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可以成為出本的題材。

解開主題限制的枷鎖,緊接著創作者要面對的難題恐怕是「如何找到可靠有品質的資料」。先不論取材自己的個人經驗類別,大多數的題材都需要可靠資料的佐證與支持。賴國峰將資料來源分成四種管道:不具出處的如維基百科、圖書期刊,列舉出處的學術論文、政府報告,以及原始史料和外部專家,各有優、缺點。工作坊中他進一步示範多語言、滾雪球等進階檢索手法,以及如何替手邊資料系統化命名與管理。

聽完以上兩位講師的課程,學員已把製作資料性本本的基本技能學會了大半。緊接著黃震南、何昱泓與余曜成的課,則是讓人對怎麼「轉譯」找來的資料有更多的想像。

「轉譯」聽起來學術,白話講即是「詮釋」。黃震南出版《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以詼諧筆觸暢談臺灣史。身為「資料轉譯」達人,他說「帶入門的創作者是把學術帶到大眾面前的橋梁」。專家學者常用術語、表格或引用文獻完成學術著作,卻容易造成大眾與學術的隔閡,此時資料轉譯者如同墊腳石般將大眾引進各個專業領域,開啟了大眾追求知識的視野,也為推動文明進步的專家學者覓得更多的知音。

黃震南除了出版著作,也在臉書經營「活水來冊房」談書、話書。他不藏私地公開數種提高吸睛度的創作手法,如「從現代人關注的議題,尋找古人面對類似事件如何處理」、「從庶民生活變遷反映大時代,或由大時代更替敘述對老百姓的影響」等。他進一步拋出幾個值得繼續發展的「穿越梗」:國際企業總裁一覺醒來回到清末大稻埕,如何運用商業手法和歷史知識成為世界首富?過氣政客踏進 1920 年代臺灣民主意識萌芽時,如何運用現代的政治權謀術操弄當時政局……光是聽聞至此,就能勾起你我對於成品的無限想像,足見資料轉譯是多麼具有文創發展潛力的新領域。

最後一天下午,在蘇微希的開場下,各小組上台簡介有意研究的主題。內容五花八門,有走讀在地類的如「綠川文史異聞錄」、「屏東不只有墾丁」、「孩子們的芝山岩散步」等,也有人物考察類的如「四月望雨」、「最偉大的欺騙家:魔術師程連蘇」,還有「熟悉的童年滋味『豆花』!」、「大人的深夜限定!推開酒吧的大門吧!」等餐飲相關題材。

工作坊進入尾聲,當台下學員仍沉浸在課程餘韻,反芻3天見聞時,蘇微希提醒學員「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訂出價格至少把成本收回,不要妄自菲薄。她更鼓勵大家替作品設計一句吸睛的slogan,利用社群力量「把人『騙』到攤位來」。

10 月 28 日上午 10 點 30 分,花博爭艷館敞開大門喜迎客,「非典型打工度假 in 京都」小舖剛開張,只見民眾三三兩兩地從面前走過,但都沒有佇足看本的跡象,我呆望著自己的攤位,「會不會一本都賣不掉?」的負面思考全開,心灰意冷,擔心今天恐怕很難熬。隨手拿起廢紙紀錄「翻閱」、「詢問」、「購買」的人數,前一個小時,數字跳動得非常非常緩慢。後來,一位工作上認識的聯絡人向我搭話,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這樣,話匣子一開,我開始主動招呼路人,介紹攤位主題。

許多人看到日本職業介紹所 Hello Work 的「求人票」(即職缺說明書)而佇足,我抓緊時機向對方自嘲「打工度假卻倒貼 100 萬」的賣點,大大提升了繼續往下深聊的機會。認同「打工度假不是只有美好」的人、朋友已經出發打工想買電子版的人、建議「求人票」應該附在本本裡的人、詢問有沒有粉絲頁想追蹤但不想掏錢買的人、大爆自己跑船的老爸語言不通怎麼跟醫生解釋「便祕」的人……一天下來,有幸遇見各種各樣的客人,體會到原來「自己不孤單」——任何興趣、任何領域都有可能找到懂你的人。

這一天,50 人翻閱見本,29 人互動詢問,10 人購買。

沒想到原本因為個人興趣參加的工作坊及博覽會帶給我這麼多的震撼。

老資料,新價值。基於個人嗜好探查的大眾也好,因創作所需追求各種 input 的專業人士也好,拜科技發達之賜,任何人只需彈指之力即可取用各大學院、圖書館及博物館的豐富典藏。多虧工作坊及博覽會,令我窺見「轉譯」背後等著被發現的無限機會。

除了單純提高民眾走進美術館、博物館的誘因,只要方法得當,「轉譯」就像打開創作寶庫的那把鑰匙,帶給你熠熠生輝的靈感繆思。

從文獻譯出劇情的新梗,從圖像譯出商品的新貌,從典藏譯出流行的新浪潮,當成千上萬的史料成為源源不絕的創意後盾,我相信創作者將更有餘力投身發展專屬的品牌識別,一成十、十成百,百成千……,個人與個人的創意匯集之後,得來的「臺灣文創力」一定可以發出耀眼光芒,如燈塔般指引著各國船隻航靠這座依舊美麗的福爾摩沙。

不論你是誰,「文化資產轉譯工作坊」及「非典型專家博覽會」都值得你來一探究竟。

非典型專家博覽會2

日期:2018 年 10 月 28 日

地點:花博公園爭艷館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執行單位:開拓動漫事業有限公司

 

文化資產轉譯工作坊2

日期:2018 年 9 月 22、30 日、10 月 6 日

地點:臺灣大學體育館 2 樓階梯教室

主講人:

數位資源與問題意識/賴國峰(《CCC創作集》編輯)

史料蒐集與應用/黃震南(活水來冊房負責人)

日本資料性同人介紹/里見直紀(日本 Comic Market 企劃・公關室室長)

素材蒐集與解讀/何昱泓(「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社群經理)

同人創作法律知識/余曜成(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副研究員)

小組提報交流/蘇微希(開拓動漫祭執行長)

企劃/房翠瑩
攝影/房翠瑩、侯名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