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饗宴

平台網站

跟著柯導,啟程「數位島嶼」

VOL.02 | 2019.11

文/廖智賢

新竹出生成長、臺北成家立業。喜歡旅行,厭惡椎間盤突出。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竹塹文學獎。2014年小說集《重修舊好》獲得國藝會補助,2019年由秀威資訊出版發行。曾是「數位島嶼」專案成員之一。

艷陽高照的夏天,你決定來趟久違的島內長途旅行,第一站計畫拜訪國境之南的屏東恆春,千奇百趣的魚類、繽紛奇幻的珊瑚正在遠處招喚,目的地是墾丁萬里桐,打算潛水一覽海底世界的樣貌。啟程之前,當然要利用 Google 搜尋一下,於是你上網鍵入「萬里桐」,得到網友的評論如下:很有渡假放鬆之氣氛、適合浮潛跟觀夕的好地方……

國境之南的夏天是旅遊旺季,遊客來此享受陽光沙灘假期。〈墾丁〉,蔡亞築,屏東縣恆春鎮,2016,《數位島嶼》。(CC BY-NC-SA 3.0 TW)

接下來的行程則是駕車穿越南迴公路,抵達台東大武再走濱海公路,你訂好了花蓮當地的民宿,打算悠閒享受假期,醒來就要看到湛藍太平洋,牛山呼庭、芭崎眺望台、石梯坪、磯碕海水浴場都是沿途不可錯過的景點。你細心搜尋許多部落客的分享,都是介紹這樣遊玩才是經典。

他守護這片土地的深情款款

但是認識我們的島,這個美麗台灣,能否調整過往的搜尋模式,把 Google 換成「數位島嶼」網站,將部落客改設為影像工作者柯金源導演(以下簡稱柯導)?於此,你將翻閱起臺灣的山海大經,看見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情款款,不只你的視野更為開闊,你的足跡也會更貼近這片土地。

你得以在數位島嶼上看見,柯導每年率領團隊駐守墾丁,等待珊瑚產卵的寶貴影像,甚至透過 SNG 現場連線直播的方式,把這些稀有畫面與民眾共享。另外,他持續不輟的紀錄,2001 年秘境「龍坑生態保護區」經歷的生態浩劫,也留下事件現場的歷史見證。

你想望的海洋其實非常脆弱

回顧這場浩劫起因,由於希臘籍阿瑪斯號貨輪在屏東恆春東方海域擱淺漏油,被油污覆蓋的海底生物迅速死去,原本棲息該地附近的海鳥,羽毛被油污沾黏,飛行及保暖功能大受影響,至於以海維生的魚類、美麗的珊瑚群礁生態也因為油垢污染而黯然失色。

人在深邃湛藍的水晶宮中遨遊,就像受到母胎溫柔的呵護與自然。柯導曾經這樣描述我們與大海的關係,字字扣人心弦。〈珊瑚白化〉,柯金源,屏東縣恆春鎮核三廠出水口,2007,《數位島嶼》。(CC BY-NC-ND 3.0 TW)

 

〈珊瑚白化〉,柯金源,屏東縣恆春鎮核三廠出水口,2007,《數位島嶼》。(CC BY-NC-ND 3.0 TW)

原來,你想望的海洋世界其實非常脆弱,人與大海,需要相互感受與疼惜對待,柯導深刻忠實的圖文紀錄,帶你用不同角度去理解台灣的海洋生態環境,在旅行結束要為景點留下評分與介紹時,可以提醒大家這些飽受摧殘的土地,需要你我更多反省與付出。

此刻,你已經知道旅行前可以登入「數位島嶼」做功課,而蒐藏柯導作品的位置就在「名家櫥窗」。此刻,就跟著柯導(也是導遊)再出發吧!

他的報導紀錄充滿時間力道

花東地區最吸引人的就是自然生態景觀,因為觀光產業停留在遊客流量的一味追求,導致交通需求不斷擴大,硬體建設也被迫合理化。於是,你即將開車經過的臺 11 線花東濱海公路,拓寬工程早從 1993 年開始進行,粗暴惡劣的施工方式,對當地環境造成非常嚴重且不可逆的傷害,施工單位必須一邊開挖山坡地,一面向海爭地,最便捷的方法便是在海灘上堆置大量消波塊,好用來抵擋浪潮侵蝕保護路基。

你行駛的公路竟然充滿危機

大量消波塊看似起了保護的作用,其實不然。花東海岸原屬嚴重侵蝕的地形,近 20 多年來,部分海岸已退縮了大約 100 公尺。根據柯導的調查,拓寬取直後的部分路段,反而更貼近海岸,極易受到海浪侵蝕的威脅,包括目前的鹽寮路段、豐濱海岸等地,臨海側的路基,在海浪不斷侵蝕下,消波塊不是陷落就是流失。

學者專家更提出警告,堆置消波塊可能導致海潮的自然運動失去平衡,不只事倍功半,結果可能加速海岸的侵蝕作用,對於公路安全的危害也更加嚴重。

他堅守戰場喚起生命的價值

「如果海需要我,我就跳進海裡;如果山需要我,我就走進山裡。」

柯導曾經這麼說過,又因為深情凝視這片土地,作品著墨了個人情感,他用自述性的散文,書寫從事影像紀錄的觀點,將特屬於臺灣的美麗與哀愁,娓娓道來。

可是,跟時間賽跑的柯導分身乏術,只憑他一己之力,30 年、100 多個長期關注的樣區,既要產出圖像檔案,還要文字整理所有田野筆記,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把樸實信念、問題本質傳遞給閱聽人。

孤掌難鳴,要喚起臺灣社會的大量關注,需要我們的同心協力,只要你把在社群或通訊軟體分享部落客遊記的習慣稍作調整,把柯導的環境寫史也透過「數位」散播出去,儘管點擊流量沒有廣告現金回饋,但是未來收益最大的肯定是長居久住「島嶼」的你我。

你的分享讓我們的島更美好

目前柯導的影像紀錄作品已經授權近 8,000 張在數位島嶼上架,並設置氣象災害、森林、海岸、屏東恆春環境變遷、山區與林地環境、北臺灣海岸變遷、1999 九二一大地震等多本作品集分類,讓民眾可以自由瀏覽及在符合創用 CC 授權條件下無償使用。

然而,建構「數位島嶼」不能只依靠專業影像工作者的付出,柯導曾表示:「臺灣未來的前途,唯賴島上住民的自覺。」隨著科技進步,影像創作變得更容易,甚至手機也成為便捷的紀錄工具,期待每位島民一起透過影像挖掘在地生活經驗,記錄臺灣城市、鄉村、山林到海域的不同地景,讓這個網站化為有機體,永續成長,相信也會吸引更多人透過你的作品認識我們的島。而你,就是下一個___導,繼續開啟下一段守護之旅。

延伸閱讀

海陸交界地帶的驚嘆!
《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紀錄》,柯金源著,衛城出版,2018。

相關連結

柯金源@數位島嶼
柯金源 ∣ Flickr
「數位島嶼」Facebook 粉絲專頁

數位島嶼
網址:https://cyberisland.teldap.tw
上線日期:2006

是一典藏公眾作品的平臺。秉持全民共享的理念,邀請社會大眾捕捉島嶼多元的視角與瞬間的美麗。

企劃/林郁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