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境安民,眾神有請
VOL.02 | 2019.11文 / 黃偉強
雲林東勢鄉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喜歡四處看廟會,經常在北港廟口出沒,研究的主題是「北港進香」。
臺灣是個受眾神眷顧的土地。這片土地上的各個角落,似乎無時無刻都有大小祭典舉行,而遶境與進香,對於大眾而言應該是最耳熟能詳的名詞了。
不過,在廣大的宗教文化之下,這些宗教名詞仍有意義上的差異,雖然隨著社會大眾對於民間宗教逐漸陌生,現代人對於這些名詞的運用容易混用,但每個名詞意義的差別仍是要把握住的部分,以免對於這些宗教活動的內容有所誤解。
一般而言,遶境指的是神明巡視轄區,以求地方的綏靖與平安。因此活動的範圍有明確的領域,傳統上不會任意超出轄區,以凸顯一間廟宇的信仰範圍。
透過遶境,我們除了能了解這個聚落的信仰範圍,也能勾勒出村莊所共有的記憶。有些需神明特別巡視的區域,表示可能發生過重大災難,或是對村莊的運勢有重要影響等等。例如嘉義縣布袋鎮的過溝建德宮,在每年6月底的「火燈夜巡」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安五營為村莊建立無形的結界,並且針對村莊不平安的路段路祭,以安撫人心;而遶境時皆會前往路祭的「團結橋」,則是過往過溝地區曾發生械鬥的戰場。
而進香,則是前往特定的廟宇參拜、求取香火以增強自身靈力的儀式。進香過程中所經過的區域,屬於「境外」,並非管轄範圍,因此路過當地不能稱為遶境。不過若是特別有權威的神明,長久路過該地區而成為當地信徒重要的信仰,即使非屬於轄區,但也會應當地信徒需求而衍生出遶境儀式。譬如大甲鎮瀾宮媽祖所經過的路線,也會因信徒需求而簡單繞行村內,口語亦以「遶境」稱之。
遶境的儀式
安營▕
五營,是主神布署在聚落五方的天兵天將。五營的型態造型多樣,簡單的,僅以象徵營釘的竹符代表;較講究的,則建立具體的五營房舍。有些五營甚至因為特別靈驗,而建立起具規模的廟宇,且有獨立的祭典與分靈子廟。
五營一般會安置於村莊五個方位的重要路口,保護聚落內居民不會受到村外邪祟的入侵。民間認為,五營兵馬也會隨著時間折損,因此定期需要遶境並安營放軍,補充兵力,以維持村莊的防衛力量。
路祭▕
如果村莊有特定的路段經常發生事故,神明就可能會藉由遶境時舉行路祭,驅趕盤踞在該處作祟的鬼魂,以求該區域的平靜。傳統認為以和為貴,人、神、鬼之間也是盡量以和平方式解決事情,因此通常是先禮後兵,先準備大量的供品與紙錢,款待這些盤據的鬼魂,並勸其離去,不要再危害民眾;之後神明則利用乩童、法師、武陣等,以武力將其驅逐出境。
遶境的心靈治療——民俗療法
收驚▕
遶境儀式中,信徒與神明常見的互動,就是「收驚」與「躦轎腳」了。
躦轎腳的說法紛紜,有人認為這是信徒以身體作為神明的踏腳石以消除自己的過錯;也有人認為,這就是讓神明由身上跨過,藉此獲得神力的庇佑。簡而言之,都是祈求平安的方式。
而收驚,應是信徒本身受到驚嚇或是沖煞等影響,才會請神明透過乩童、神轎或法師協助處理,以安定信徒心神的民俗治療方式。
在遶境的場合中,收驚與躦轎腳則成了一種祈求神力加持,求取身心平安的儀式。在臺南曾文溪流域一帶,每舉辦三年一科的王醮時,信徒常集體請求八家將為其收驚,或是集體站於廟埕,讓蜈蚣陣捆繞三圈,祈求消災解厄。
服務主神▕
遶境中除了跟隨於神轎之後的隨香信徒之外,也有人為神明掃香路、挑馬草水,或是扮演將腳、報馬、馬伕等角色,藉由遶境當中的勞務工作以服務神明,而「夯枷」與「扮演犯人」,則更帶有受罰贖罪的意義。
掃香路▕
信徒手持掃帚走在神轎前面,在神明通過之前,清掃道路上的灰塵、垃圾。這是為了避免神明從汙穢的道路上通過,否則是對神明失禮。不過,掃香路大多取其象徵意義,信徒常以「揮動掃把」象徵已清掃過香路。
挑馬草水▕
神明出門遶境必會帶有天兵天將,以及神馬等神明的坐騎。還願的信徒會準備清水、牧草、蘿蔔簽、地瓜簽等飼料,在遶境的途中潑灑一部分於地面,象徵餵養跟隨遶境的神馬,或是放置於五營前方,代表補充神馬的糧食。
扮將▕
扮演「將腳」盛行於大臺北地區。在艋舺、大稻埕、內湖、新莊、淡水的遶境常可看到。將腳,是信徒還願,在臉上勾勒臉譜,穿著草鞋,手持刑具等物件跟隨主神遶境,或是攜帶鹹光餅沿路分給信徒的角色。起初並不具陣頭的形式,可以說是一種化妝的隨香信徒,將腳文化後來衍生出固定的陣頭團體,最為知名的即是新莊地藏庵的官將首與艋舺青山宮、霞海城隍廟的八將團。
夯枷▕
枷,是古時套在犯人頸上以限制其行動的刑具。民俗裡的夯枷,所用的「枷」為紙製,造型有四角形、三角形、鯉魚形等樣式,並會書寫重量與犯人姓名。信徒若認為因自身有過錯而運途不順、噩運連連者,就會向主神(通常是帶有司法性質的神明)請求夯枷跟隨遶境,並擲筊詢問重量多寡。其意義,如同主神押解犯人,信徒須在遶境途中戴枷跟隨到最後,最後由法師或是廟方執事人員解開,代表行刑已畢,可恢復自由之身,並藉此消除罪孽以保平安。
綜合以上的遶境相關儀式,我們可以得知,遶境最主要的目的,是確保村莊人民生活領域的平安,並將不好的事物去除;而遶境過程當中,信徒也會透過與神明互動,擔任勞役或扮演成犯人等形式,以祈求解除自身的噩運,或是請神明能夠降福保佑。祈求「平安」兩字,可說是民間信仰最原始的意義。
參考資料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 – 迎神卷》,1997,臺北:臺原出版社。
企劃 / 林郁靜